【浙江苗木】为了帮助大家更深一步了解澧浦镇的澧浦老街,解决大家的疑惑,我们编撰了这篇文章,希望能够有所帮助。
一、浙江哪有果苗市场?
桂花/八月桂/金桂,φ2-4-6-8cm,金华,3-10-60-150元
,桂花/八月桂/金桂,p2-3-3.5m,金华,150-800-1600元
,金球桂/珠砂桂,φ3-5-8-10cm,金华,20-200-800-2000元
,丹桂,p2-2.5-3m,金华,150-400-1200元
,四季桂,p2-3-3.5m,金华,40-400-1000元
,广玉兰,φ3-6-8cm,金华,6-60-200元
,广玉兰,φ10-12-15cm,金华,550-1300-2000元
,移栽多年香樟,p1-2φ15-18-20cm,金华,450-680-900元
,移栽多年香樟,p1-2φ22-25-28cm,金华,1000-1300-1500元
,移栽全冠香樟,p3-4φ20-25-30cm,金华,1800-3200-4500元
,移栽全冠香樟,p3-4φ35-40-50cm,金华,5500-10000-18000元
,实生香樟,φ5-6-8-10cm,金华,8-12-50-80元
,实生香樟,φ12-15-18cm,金华,200-450-1000元
,移栽多年栾树,φ15-18-25cm,金华,550-650-950元
,实生无患子,φ8-10-12cm,金华,300-600-1200元
,移栽香泡,φ15-20-30cm,金华,1000-2000-10000元
,红枫/日本红枫,φ6-10-12cm,金华,450-2000-4000元
,红叶石楠/红花继木,p20-50cm,容器苗,面议
,高杆红叶石楠,φ5-6-8-10,金华,200-240-1200-3000
,茶梅/毛鹃/龟甲冬青,h20,金华,面议
,湿地松,φ8-10-15,金华,60-120-200元
,杨梅/桔/桃/葡萄,各种果树苗木,金华,面议
地 址: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下屋村
二、澧浦镇的澧浦老街
展开全部 时间在墙角雕刻,斑驳就是关于它的记忆。窄窄长长的过道,雕刻着图案的窗户,炊烟袅袅的老房子……黑瓦上,一缕阳光照射下来,行人穿梭在光影中,仿佛穿行在时光隧道里。这就是澧浦老街,位于澧浦镇的古老集市街。整条古街整齐又干净,散发着古朴、浓郁的风情。因为地处交通要道,往来的脚步在青石板上烙下了时光的印记。一个集市汇聚四方来客澧浦系古老集镇,早在南宋时就有方、蒋、杜、汪等姓居于此,后王姓村祖随宋室南渡,迁至此处定居。那时村名叫李铺。澧浦自古就是交通枢纽,往南通温州,往北通宁波、绍兴等地。《澧浦王氏宗谱》记载:“出县治渡洋桥(上浮桥),东行三十里,有乡名澧浦。位居南山麓下,分两间道:一温、处至金,由新亭桥而入;一台、宁、绍至金,由伏虎岩而入。”两道合并即此地,澧浦老街成为咽喉要隘。来往的人带来了商机,老街继而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农村集市。“第以商店,远有皖、赣、湘、鄂、闽来此者,近有金、兰、东、义、永、武、浦阳及各邑来此者。市尘栉比,阛阓林立,为邻近冠。”(出自《澧浦街市记》)南北走向的老街至清朝中期成为东阳江南岸的主要集市,清康熙年间尚称李铺市,光绪年间更名为澧浦市,民间称澧浦街,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日。因为澧浦街的兴旺,这个名字甚至成了澧浦村的代号。时至今日,老澧浦人仍称澧浦村为澧浦街。著于民国三十五年的《澧浦街市记》一文记载:“每逢月一四七日通九市。习惯上来者去者,买者卖者,挑者负者,举凡谷米、菽麦、布帛、绸缎、农具、工具、磁具、铁具以及猪豕、牛羊、鸡鸭、鱼鳖、蔬菜果品,粗如草鞋、蒲席,细如麻缕、丝絮、纸箔、烛爆等言之不穷、举之不尽。若夫秋收时,割稻客露宿甚多,菜熟候贩,盐人群集甚众。市架数十品,牙郎(类似经纪人)几十名,小贩茶汤、酒浆,大贩京广洋货,无不应有尽有。”解放前后,澧浦街一度兴旺到隔日就是赶集日,农历尾数逢单,来自各地的买家卖家就把澧浦街挤个水泄不通。今日的澧浦街商铺还在,但已不多,只能从老一辈的口中,模拟出当年繁华的场景。“200米左右长的老街需要一个小时才能走完。”77岁的方公仿回忆说,3米多宽的老街上都是人,真的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。老街两侧的店完全不能把东西摆到街上卖,只能放在店里,不然就会影响行人通行。“上世纪50年代,老街非常出名,周边县市的商人都会来这做生意。”方公仿说。两座寺庙诞生古街风俗澧浦街被当地人分为三部分,上街、中街、下街,上街和下街分别坐落着两座寺庙,是老街不可忽视的标记。位于上街的赫灵庙俗称上殿,殿内供奉着胡公大帝,至今仍保存完好,而位于下街的庙宇已物是人非,不仅庙没了,连名字都逐渐被人淡忘,只记得那是一座本保殿。两座庙不仅是澧浦街的地标,更与澧浦一带的民俗文化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澧浦街有两个热闹的时间点,一个是农历九月初六,一个是正月十五前后。农历九月初六是赫灵庙庙会的日子,这个庙会是由附近十八个村联合举行的。相传,赫灵庙是在明代天顺五年(公元1461年)由十八保所建。十八保是指澧浦、长庚、郑店、马头方、前余、湖北、周里、江滩、汪宅前、上徐、上埠头、徐村、张店、宋宅、薛村、山南、小官田、塔湖等十八个村。“其实村村都有庙,每个庙都有自己的传统节目,四个村因人少村小不举行庙会,十四个较大的村子都要举行庙会,但十八保联合举办的赫灵庙庙会是较热闹的。”据老一辈回忆,这一天要举行祭拜胡公大帝典礼,上午要斗牛,下午要唱戏。十八个村的牛少说也有四五十头,其盛况可想而知。澧浦街还有一个盛况,就是迎龙灯。据老农回忆,解放前,正月十四这天,来自十八保中较大的十四个村的龙灯,会到澧浦街向赫灵庙拜佛。拜佛之后,十四条板凳龙要依次到盘灯基上盘灯。那一天,澧浦村民扶老携幼,在街头和店铺前观灯。赫灵庙前更是人山人海,鞭炮声响彻云霄。灯头所到之处,农户商店,工厂企业门前都摆设香案,户主向灯头礼拜毕,献上红包,祈求神灵保佑。“龙灯是从上街出去,往东到街后那条路再往南到下街,较后回到上街。”67岁的澧浦村民范宗棋依稀记得当时迎灯的路线。后来几经变革,澧浦十八保的十四条龙灯逐渐少了,较终只剩下澧浦村一条。近几年,甚至不再舞。“年轻人不爱迎龙灯,没人抬也就停下了。”澧浦村老村支书徐金桂遗憾地说。三种老手艺陪伴老街变迁繁华的商业,让手工艺在这儿扎根。其中有三门延续至今,箍桶、打铁、补鞋,曾经随处可寻三门手艺,如今只能在老街上寻到一两家。若不是摆放在店门口的那一台补鞋机器,很难看出这间两间房大的店面竟是一家补鞋店,店内冷冷清清的,只有鞋匠黄大花和另一名老太太在聊天。擦拭得干干净净的机器像是许久未使用了一般。“以前补鞋很吃香的,老街上开了六七家补鞋店,虽然竞争激烈,但收入可观。”黄大花坦言,当时“小洞不补,大洞吃苦”的观念深入人心,人们的收入也比现在低得多,大多数人都只能买便宜一点的鞋子,鞋子质量不好,穿一阵子就坏了,因而带动了补鞋生意。回想起...
【相关概念】
澧浦
澧浦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东部,东北与金东区孝顺镇相邻;东南与义乌、武义交界;总面积为98.5平方公里。
老街
《老街》是中国歌手李荣浩演唱的歌曲。由李荣浩作词、作曲,收录在李荣浩2010年9月发行的专辑《小黄》中。致敬周杰伦的歌曲《上海1943》的风格和调调。